全国高血压日 ︱ 夏瑾玮博士详解高血压防控干预策略

日期:2025-10-09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进入脑科疾病答疑区

医院公告 我院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 如以下文章有不明之处 可以点击客服服务,一对一为您解答!

  每年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旨在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普及防治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增强全民自我保健意识。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那么,高血压该如何定义呢?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脑血管病专家、5A脑血管病三科主任夏瑾玮博士讲解道,通常来讲,根据医院测量标准(又称诊室血压)非同日三次检査且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当高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又称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者低压(心脏放松时的血压,舒张压)超过90mmHg,可认定为高血压。

  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则进一步作了细化,明确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mmHg;或连续5~7天测量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时,可诊断为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使用降压药,血压虽然低于上述诊断界值,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细数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可能不会立即导致患者出现症状,但长期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时,患者可有头晕、头胀、耳鸣、颈痛、胸闷、心悸、气短、恶心、乏力等表现。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会使血管弹性越来越差,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可进一步引发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出现病变。具体表现为:

  心脏损害

  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风险,严重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脑血管损害

  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可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肾脏损害

  高血压损伤肾小球和肾小动脉,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长期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或肾移植。

  视网膜损害

  高血压可引起视网膜小动脉硬化、出血、渗出,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时失明。

  血管病变

  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疾病风险。

  超重肥胖是血压健康的“大敌”

  夏瑾玮博士表示,血压的个体差异受个人体质、疾病、精神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除了年龄、遗传因素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超重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 工作中的夏瑾玮博士

  结合今年“全国高血压日”活动主题,夏博士重点讲解了超重肥胖对血压健康造成的危害。对于超重肥胖,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密切相关,还涉及代谢异常、遗传倾向、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病理过程。超重肥胖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间接导致血压上升。

  不仅是高血压,超重肥胖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俗称“将军肚”),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通过BMI来定义肥胖,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根据世卫组织为亚洲人定义的标准,BMI<18.5kg/㎡为消瘦;BMI=18.5-22.9kg/㎡为正常;BMI=23.0-27.4kg/㎡为超重;BMI≥27.5kg/㎡为肥胖,每减重10kg,血压可下降5~20mmHg。因此,国家卫健委建议控制体重和腰围在正常范围,即BMI<24kg/㎡,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长期达标,平稳降压,综合管理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健康体重,理想血压”呢?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夏瑾玮博士指出,高血压病治疗和控制的根本目标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

  高血压的干预控制原则可以概括为:长期达标,平稳降压,综合管理。首先要降压达标,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其次是平稳降压,告知患者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再次,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综合干预管理,应当做到:

  1、合理膳食:坚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盐不超量。

  2、适量运动:建议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例如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

  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喜好烟酒的高血压患者,尽量戒掉为好。

  4、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支持和接受心理干预。

  5、规律作息:长期熬夜可能加重高血压病情,应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的睡眠。

  夏瑾玮博士特别提醒,科学监测血压,对于高血压防控尤为重要。要养成自测血压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血压的监测,确定改变生活方式对控制血压是否有效,提醒患者和医生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同时还是定期复查以及控制血压、选择降压方法的关键。

  小贴士: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1)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足平放于地面,两腿勿交叉。上臂平放于桌面,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

  (2)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

  (3)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cm、宽12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4)测量血压的上臂应充分暴露或只覆盖单层衣物(勿挽袖子),袖带置于肘窝上方2~3cm。

  (5)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2次,间隔1~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一次和第二次血压读数的差值>10 mmHg,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

  (6)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参考臂。

  (7)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8)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专业指导:夏瑾玮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5A脑血管病三科主任

上一篇:世界高血压日: 守护生命之河,让健康脉动永续 下一篇:没有了
医院简介专家教授科室介绍医院荣誉医学百科就医指南上海蓝生脑科公司